郏县饸饹面

传承百年的清真面食,中原饮食文化的瑰宝

传统清真美食

郏县饸饹面

一碗面,百年传承

郏县饸饹面是一种已有千年历史的风味小吃,简称郏县饸饹。始于汉代,初以荞麦面作原料,配以熟羊肉片、葱花及佐料齐全的羊肉汤,吃起来香而不腻,味道鲜美。

清末,以小麦面替代荞麦面作主料,以其制作工艺精细,用料考究、风味独特而闻名中原。

千年传承

始于汉代

天然原料

精选食材

独特工艺

手工制作

清真认证

品质保证

历史渊源

汉代起源

郏县饸饹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,这道面食在古代被称为“河漏”或“活络”,是北方及西北地区深受喜爱的传统风味。在当时,人们巧妙地利用牛角钻出6-7个小孔,孔径与粗麻线相仿,将面糊置入牛角内,再经沸水煮制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味面条。

唐、明时期

根据《郏县县志》的记载,明初饸饹面由陕西传入郏县,最初以荞麦面为主要原料,搭配熟羊肉和葱花熬制的羊肉汤。然而,有人提出明人张居正所著的《昌黎先生文集辑补》中,韩愈在“谏迎佛骨”一节里提到的“元和年间,自蔡屠贼归,途食郏河漏”,表明在唐宪宗元和十三年(公元818年)冬,韩愈随唐军平叛“淮系之役”时,在郏县城西食用了“河漏”,即今天的饸饹面。

清代发展

民间传说,清朝康熙年间,康熙皇帝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,而“河漏”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。一天,康熙寻找名吃时,看到“河漏”,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,遂命人做好食之。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。但因名字“河漏”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,心中不快,挥笔把“河漏”改为“饸饹”。后来,饸饹面在郏县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,历经数百年,依然深受人们喜爱。

现代传承

郏县饸饹面在2021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这种面条不仅汇集了丰富的口味,更凝聚了回族人民的智慧。经过千余年的精心研究与不断改良,郏县饸饹面终于形成了其独一无二的风格,成为了郏县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。